《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》以簡潔的語言、適當的敘述和嚴密的邏輯,建構了一個歷史本體論、歷史認識論和歷史方法淪三者統一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脫體系,是作者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的新成果,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趨向。
作者簡介
楊耕,1956年生,安徽合肥人。1982年畢業于安徽大學哲學系,獲哲學學士學位;1991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,先后獲哲學碩士、哲學博士學位?,F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。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。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。教育部跨世紀學科帶頭人。中國辯證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、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。先后在《中國社會科學》《哲學研究》《馬克思主義研究》《求是》《人民日報》《光明日報》《唯物論研究》(日本)等報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;先后出版《為馬克思辯護: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》《危機中的重建: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現代闡釋》《東方的崛起: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反思》等著作10部;先后主持編寫《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》等國家級教材6部;先后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等國家級獎6項。
目錄
第一章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雙重職能
一、實踐: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出發點范疇
二、歷史認識論: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理論生長點
三、馬克思主義歷史認識論建構的理論前提
四、歷史本體論與歷史認識論: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雙重職能
第二章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
一、社會與自然的相互滲透及其中介
二、實踐活動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
三、人對自然界實踐把握的基本環節
四、否定性的辯證法
五、實踐:人類社會和人類世界的本體
第三章社會的個人與個人的社會
一、“有生命的個人”與“現實的個人”
二、實踐:人的存在方式
三、人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總和
四、“社會生產人”與“人生產社會”
第四章社會的本質、結構和有機體的特征
一、實踐:社會生活的本質
二、社會結構:實踐活動的對象化和交往活動的制度化
三、社會的經濟結構、政治形式和意識形態
四、社會有機體及其特征
第五章社會發展的“自然歷史過程”
一、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在何種意義上與自然歷史過程“相似”
二、社會發展中的自然形態、派生形態和超越形態
三、人類總體歷史的進程與具體民族歷史的進程
四、社會歷史過程與自然歷史過程的區別
第六章歷史規律的形成與特征
一、歷史規律的實踐性、總體性和重復性
二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
三、社會幸義代替咨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
四、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
五、社會發展的決定性與選擇性
六、人文關懷的取向與歷史尺度的堅守
第七章意識與意識形態批判
一、意識是社會的產物
二、意識是被意識到的存在
三、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
四、重演:意識個體發生與種系發生的本質關系
五、對象意識與自我意識
……
第八章實踐反思與“從后思索”
第九章科學抽象與思維建構
第十章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
附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:問題、觀點與思路
人名與術語索引
主要參考文獻
后記